明朝和女真族的战争,还得从朝贡贸易讲起。明朝虽然在东北女真族地区“设置”了大量的卫所,但这些卫所基本都是名义上的册封,没有进行实际上的管辖,是一种羁縻卫所。羁縻卫所的长官就是部落的首领,他们被册封为都督、都指挥、指挥、千百户、镇抚等称号,但没有俸禄,依然是“俾仍旧俗,各统其部”“各自雄长,不相归一”。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宗藩关系。
中国古代的王朝自认为是“天朝上国”,并将四周视为“蛮夷”。根据《尚书》的记载:蛮夷需要向天子朝贡,以作为蛮夷臣服的象征。但周边民族若不是在军事的强大威慑下是不会主动朝贡的,为了吸引各部来朝贡,古代的王朝往往采取了“薄来厚往”的政策,也就是给朝贡者提供大量的经济赏赐。除此之外,历朝历代的朝廷和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天子,也往往将一些平等的贸易或者使节访问称为“朝贡”,这就出现了一种“天下来朝”的盛世错觉。
明朝建立后,自然也继承传统,要将周边各国各部各族纳入其封贡的体系之中。明成祖上台后,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,制造“万国来朝”的盛世景象,就大规模对周边各国进行册封,于是派遣大量的使团招抚女真各部、关西蒙古以及吐蕃僧俗势力,奴儿干都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“设立”的。不仅如此,明成祖还派遣郑和下西洋,力求让明朝声名远播,让海外诸国都纳入到明朝所建立的封贡体系之中。
展开剩余82%在明朝的大力推动下,女真各部和明朝的朝贡贸易发展了起来。接受明朝册封的部落首领不仅仅得到了各种爵位、官号,还被授予了印信敕书。只有拥有印信和敕书的部落才能够和明朝进行朝贡。印信敕书的颁布一方面可以彰显明朝的权威,另一方面可以辨别朝贡者的真伪。
女真族向明朝进贡的产品主要是东北的土特产,例如人参、貂皮、猞猁孙皮、海东青,兔鹘,黄鹰、阿胶、海象牙等,而马匹是最重要的,也是明朝最需要的产品。中原王朝一般都是缺少马匹的,所以中原王朝往往让周边部落进贡马匹。根据《明实录》的记载,从永乐元年到宣德十年,女真各部和朵颜三部一共到北京朝贡了345次,其中进贡马匹的就有194次。
女真部落进贡时,先要在开原一带入关。入关时,相关的官员会查验使团的印信文书、敕书,检验贡品质量,一切正常才能够允许上京。进贡特产后,明朝就会被来朝贡的使团进行大规模的赏赐。赏赐分为三种,一种事抚赏,也称正赏,是根据册封的官职大小进行不同的赏赐;第二种事回赐,是对不同价值的贡品进行赏赐;第三种是加赏,使团部落取得过战功、给朝廷提供情报等都会得到加赏。
各部落入关后,其目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赏赐,还有可能是来贸易。许多女真部落首领都会带领一个很大的团队,团队中有许多是商人。他们入关后,会在进贡的路线上进行商业买卖。按照明朝的惯例,这种民间贸易是不允许的。但为了鼓励周边各族来朝贡,明朝还是允许朝贡的队伍在北京等地进行贸易。
来朝的部落可以将产品卖给明朝官方,官方“照依官例具奏,关给钞锭,酬其价值”。如果不愿和明朝官方交易,那也可以在民间自由买卖。
在永乐年间,国家强盛,财政收入可观,因而没有限制来朝的团队规模和数量。不仅如此,明朝还要给朝贡的使团提供免费的食宿供应,使得女真人来明朝朝贡的规模越来越大、人数越来越大、时间越来越长。这种情况,就导致明朝的赏赐规模、招待成本不断上升。
明成祖在位期间北伐蒙古,南下西洋,改土归流,营造北京,这些好大喜功的行为也加速了明朝国力的消耗。永乐年间,明朝财政已经捉襟见肘,明朝只能扩大“大明宝钞”的发行、提高农商赋税、垄断银矿的开采来解决财政危机,出现了“丁男疲于力役,妇女困于耕耘,富者怨征敛之繁,贫者罹冻馁之苦”的局面。永乐末期,山东出现了唐赛儿起义,明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之中。
明成祖去世后,先后即位的明仁宗和明宣宗选择“休养生息”来恢复经济。为了减少财政开支,仁宣二帝撤销了奴儿干都司、放弃了安南、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。朝贡贸易作为消耗财力的重要项目也在仁宣年间开始被限制起来。
正统年间规定,“今外夷来朝者,止许二、三人或四五人,非有印信公文,则毋令入境。”1464年,又规定“建州、毛怜等卫,卫许百人,海西兀者等卫,卫许三五人,不得重复置名,审验然后入关”
朝贡贸易的过程中也会伴随局部的民间贸易,明朝允许朝贡使团携带部分产品到京城等地进行贸易。1393年,明朝规定:凡是贡品之外的商品都可以按照官方给出的价格卖给官方,如果不愿意卖给官方,也可以在市场出售。
许多女真人则携带毛皮等特产在京城贩卖,他们住宿在明朝政府免费提供的馆所内,进行长期贸易。如此行为已经和明朝“海禁”政策违背,于是明朝在正统四年(1439年)以“女直野人诸卫,多指进贡为名,往往赴京营私”理由,规定女真人在京师贩卖不能超过五日。
除了财政压力大之外,贸易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边防安全。女真原本是渔猎民族,但也是农耕民族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,女真族对铁器、农具、耕牛的需求越来越大,而历朝历代对这些产品的输出都是严加禁止的。在贸易中,就有大量的铁器和农具卖到东北,会加速女真农业的发展。这些产品对于明朝来说也是战略性的资源,如果大规模输入周边地区,不仅会导致本国农业生产受到影响,反而会加速周边民族的崛起。
为此,明朝在弘治年间规定定女真人只能5人或10人买一口铁锅,三年买一次铁犁。铁制的兵器则严禁买卖。
当然,这些约束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,许多女真部落还是以朝贡的名义大量涌入明朝境内,在成化年间每年来明朝朝贡的建州部落人数超过了800人,海西女真更是多达1800人。女真各部甚至涂改敕书的名字、职位或者反复使用,以获得更多的赏赐。
原本,敕书和官职名称是一致的,敕书不能冒用。1449年,瓦剌发动了“土木堡之变”,同时也侵入东北,对海西女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。许多海西女真首领死于非命,大量的敕书散落。此后,明朝在朝贡贸易中也无法核验朝贡者的受封的官职了,只能根据敕书本身进行贸易。女真各部为了争夺敕书,蜂拥而起,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内战。
女真各部之间的相互争斗符合了明朝分化利用的政策,但也导致了女真传统部落体系的崩溃,加速了女真的统一。在争夺敕书的战争中,部分强大的部落垄断大部分的敕书,他们通过垄断朝贡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,成为了豪强土酋。部分女真部落因为财富迅速增加而迅速膨胀,内部的阶级分化也迅速加快,加速了女真各部过渡到部落联盟和早期国家的进程。
在朝贡贸易中,明朝和女真也往往会发生一些争端。明朝的边关官员经常会刻意刁难,或者把持交易、压价强买,“例于日晡时开市,买卖未毕,遽即驱逐,胡人所赍,几尽遗失……邀功于扑诱,欺愚于马市,构怨召祸,弗可禁诸。”
女真人也可能会拉帮结群在市场蛮横无理,或者徒手讨赏,久而久之,双方矛盾增多,容易出现纠纷。土木堡之变后,女真各部也开始对明朝边关进行侵扰、掠夺,其中一出发点就是报复明朝边将的行为。
可见,女真各部各部对明朝的“朝贡”并非真实的臣服。女真各部来明朝“朝贡”,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赏赐,以及借机进行贸易。明朝在前期为了彰显“万国来朝”的盛世局面,对朝贡是鼓励的;明朝中期,由于国库空虚,已经无力支持大规模的赏赐了,只能进行限制。但限制朝贡贸易又引发了新的民族矛盾,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边疆危机。
发布于:贵州省配先查配资-配先查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app-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