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,一个视频在网络上像病毒般疯狂传播。
在一家男性理发店内,一位身着性感服饰的小姐姐,正疯狂地顶胯扭腰,跳着所谓的 “来财舞”,那动作尺度之大,简直辣眼睛。
周围的顾客和 Tony 老师们,眼睛瞪得像铜铃,直勾勾地盯着,还忙不迭地掏出手机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 “精彩” 瞬间。
有路人不禁吐槽:“这年头,理发店都卷成这样了?就为了剪个不到 39 块 9 的头发,还得请网红美女来跳擦边舞,这世界怕不是疯了吧!”
可不是嘛,为了那点客流量,商家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。
展开剩余91%在评论区,网友们也是一片哗然,满是不理解的声音。
有人愤怒地说:“这世界给人的感觉,好像不讨好男人就活不下去了。”
还有人质疑:“真搞不懂,为啥色情服务在这个社会好像成了刚需?唱歌得有陪唱,打台球要有助教,现在连理发都得搞这一套,恶心死了。”
更有人呼吁: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种娱乐化女性的行为?”
然而,这种 “男士理发店里请美女跳舞” 的奇葩现象,并非个例。
前段时间,河南郑州的一家男士理发店,同样上演了 “美女跳舞揽客” 的闹剧。
三个美女围着一名男顾客,那叫一个卖力地热舞,那场面,简直不忍直视,让人三观尽毁。
不得不说,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,仿佛 “美女跳舞” 成了各行各业揽客的万能钥匙。
在台球厅,男性一边潇洒地打着台球,一边欣赏着美女助教穿着超短裙,在台子上搔首弄姿地扭动;
高级饭店里,年轻貌美的女服务员,被要求穿上紧身包臀裙,到客人包厢里热舞,任由一群男顾客像看猴子似的围观、拍照;
烧烤城里,女店员得换上凸显身材曲线的水手服,到男顾客桌子旁大跳女团舞,简直把自己当成了供人娱乐的玩偶;
甚至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房地产行业,女销售们也得在楼盘模型前,整齐划一地跳上一曲,这到底是卖房还是卖艺啊?
女性的身材被肆意当作吸引客人的噱头,已经够过分了。
更让人愤怒的是,现在连女性的身份,都成了吸引点击率的流量密码。
最近,一种奇葩的潮流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,那就是把美食称为 “新妻子”。
你没听错,就是这么离谱。
打开一篇名为《我的新妻子》的帖子,里面写的竟然是自己新喝到了一杯好喝的奶茶;
还有《我武汉的新妻子出现了...》的帖子,主角居然是一盘烤鱼。
这都什么跟什么啊?
玩这种梗的人还越来越多,一碗手擀面、一块条头糕…… 都被打上了 “妻子的诱惑”
“来尝尝我的新妻子” 的标签,什么 “封为新妻子,留牌子”
“我将拥护这位成为我的新妻子”
“我新的妻子免费送!”,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,美食和妻子到底有啥关系啊?
咋就没见有人说美食是 “新丈夫” 呢?
难道默认妻子这个词就自带流量,女性就活该被这样调侃、消费吗?
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恶搞梗,背后隐藏的隐形洗脑,简直细思极恐。
它把 “女性” 硬生生地降格成了 “物品”,不断强化女性作为附属品、取悦者的陈腐观念。
要知道,食物是你尝一口,觉得不好吃就能随手丢掉的东西,是花钱就能随意消费、处置的客体;
可妻子呢,那是活生生的人啊,是有血有肉、有尊严、有思想、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。
这些人在潜意识里,就是把女性角色,等同于一件可以供人消费、享用,甚至随时替换的物品,这是对女性多大的侮辱啊!
“妻子” 这个称呼,本应承载着爱、承诺与责任,却被如此轻佻地滥用在一杯奶茶、一块蛋糕、一碗面上,真的是太不尊重人了。
当下的现实,越来越多的女性,正在自愿或非自愿地沦为面目模糊的 “性感台灯”。
美国有位漫画家提出过一个 “性感台灯测试”,意思是如果一部作品里的女性角色,换成一盏性感台灯后,故事情节毫无影响。
那就说明这个女性角色仅仅是个道具,没有独立性和深度。
看看现实吧,理发店跳舞的美女,本质上和人形霓虹灯箱有啥区别?
存在的意义就是吸引男性驻足;
那些造 “新妻子” 梗的人,把女性身份简化成食物拟人化标签,完全消解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立价值;
房地产女销售被要求在沙盘前热舞,她们的专业能力被彻底抹去,沦为了移动装饰画……
当这种现象变成常态,人们就会渐渐麻木。
心理学上的 “去人性化认知” 就揭示了这一点,当女性被简化为 “功能组件”,大脑就会自动抑制对其痛苦感知的共情区域。
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有些围观者能一边拍摄热舞视频,一边调侃 “这腿值得我充 5000 会员”;
为什么有些女性在评论区还能艾特自己老公,说 “都让开,让我男朋友先看!”,她们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这种行为对女性的伤害了。
更悲哀的是,在这种 “娱乐化女性” 成风的大环境下,很多女性已经习惯了自我物化。
比如,有些人把 “萌得我都要下奶了”“帅得我原地排卵”“我就是个会来姨妈的张飞” 这类话挂在嘴边。
娱乐化女性正常的生理构造和现象,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妥;
还有人说 “朋友三天两头叫我去旅游,我是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的,不是坐在老板腿上的,正经工作,来钱没那么快。”
这既造了朋友的黄谣,又默认了女性价值和 “性” 紧密捆绑,好像女人来钱快就只有靠这种不正当途径似的;
甚至有人拿 “站了一晚上街,回家发现收到了假钞,日子该怎么过。”
来调侃自己,把自己比作 “站街女”,什么都能拿来 “搞抽象”,任何严肃的法律底线都被当成了玩笑。
拜托,别把轻视自己当成潮流好吗?
这些梗一点都不好笑,每次对物化行为的跟风、调侃,都是在给下一个女性制造更狭小的牢笼。
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呢?
当我们不再把美食称为 “新妻子”,不再玩那些自我物化的低俗烂梗;
当女性不再利用,或者被利用自己的外貌、身材、性暗示来吸引流量和金钱,不再把自己的一部分当成商品来交易;
当每个专业岗位上的女性,都能重拾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尊严……
到那时,我们才能真正赎回生而为人的主体性,不表演、不供奉、不做他人欲望的投影幕布,只做自己灵魂的掌灯者。
女性不是世界的装饰品,而是创造意义的主体之一。
我们要对那些温水煮青蛙式的语言暴力、时事热点保持敏锐,坚决不性化、矮化、贬低自己,这才是爱自己的第一步。
大家共勉吧!
发布于:山西省配先查配资-配先查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app-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